张望 | 3.11日本核灾日的记忆和失忆 | 海外看世界



张望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 副教授

      “3.11” 核灾纪念,在日本几乎已成为和 “8.15” 战败日同样重要的日子。2011年3月发生的核泄漏,被视为战后日本曾经面对的重大危机。短短一周,因地震、海啸、核事故造成的混乱,令大城市中包括电力、交通、能源、通讯、食品、工作等诸方面出现负面连锁反应。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存在的事物,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奢侈的享受。

      七年过去了,日本电视台如今播放着无关痛痒的防灾食物试吃,或者慨叹东北受灾地区的人口减少和缓慢的灾后重建。然而,媒体似乎忘记了对灾难原因的根本讨论。日本社会到底有没有从这场大灾难中吸取教训?

(图片来自网络)

逃避责任的日式组织文化


        时间回到2011年3月16日,当时日本自卫队决定出动CH47直升机对核电站撒水降温。数年前,日本记者发现,当时的决定与其说是为了救灾,倒不如说是和日美摩擦有关。据调查,当时华盛顿和东京出现协调困难,美方对日方无法第一时间通报灾情极度不满。为了向美国交代日本正在尽力,日方决定派自卫队撒水作战,但撒水到底具体成效如何,事前并未经过详细论证。
        
地震后自卫队给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4号反应堆注水降温(图片来源:央视转播日本广播协会电视直播画面)

      这种“不问政策成效,只重对内表态”式的决策思维,令笔者想起了二战时的日本海军。日本社会心理学者中山治认为,日本式组织擅长共享感性的情绪,而不精于冷静的战略规划

      2011年8月,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曾播放有关太平洋战争期间海军决策内幕的纪录片。该片披露,日本军方并没有在开战前制定事先经过周密论证的统一战略。据日本海军参谋回忆,1941年7月至12月的对美开战决策,海军将领害怕陆军再搞政变,不敢强烈反对,大家坐在一起开会,话题不知不觉由应否开战变为何时开战。中长期作战计划以及对美开战胜算等重要战略问题,置诸脑后。政府决策,不是理性的战略计算,而是面向组织内部的情绪共享。

太平洋战争纪录片:美日经济对比(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去年在对应朝鲜导弹危机时,日本发明了瞬时警报系统(J-Alert)。导弹来袭几乎和地震同样被列入警戒对象。一旦拉响,列车停驶,学校公司组织避难。然而,不少日本人质疑,这样的做法是扰民的政策。因为如果导弹真的来袭,民众并不清楚如何在10分钟内安全避难(试问一个在北海道农田干活的农民如何在10分钟内找到安全掩体呢?)。然而,官僚只从自身组织内部角度来看问题:不搞警报系统会被上级问责,不管有无成效与否做了再说。出现伤亡对外可以说已经尽力,民众受伤只能怪自己。在这种应付式的组织文化下,日本究竟如何迎接下一场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

日本政府通过“全国瞬时警报系统”发出手机警报短信,警告北海道等东北部地区居民可能面临朝鲜导弹威胁(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地震频发 日本是否适合建核电


        日本反思3.11的失忆,还在于忽视探究核灾问题的本质。国际关系学者Robert Jervis 在其划时代着作《系统效应: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System Effects: Complexit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中,曾经提到非线性关系(nonlinear relationships)的问题,即决策者行为的结果往往是非故意和难以预料的。
        
国际关系学者Robert Jervis (图片来源:Foreign Affairs)

        Jervis特别提到二战的一个例子:建立空袭警报系统本来是旨在减少伤亡,但8月初美军轰炸机编队飞临广岛上空进行投弹训练令广岛人习惯于空袭警报而降低警觉,结果导致1945年8月6日美军原子弹轰炸后该地区的幸存者数目大幅降低。
        
        同样,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岩手县宫古市田老地区的灾难,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抵挡海啸,当地早在1970年代就耗资50亿,建成高10米,长2400米的X型双层防波堤,在日本东北地区防灾界号称“万里长城”。然而,3.11当天,袭来的海啸高达20米,轻而易举地冲过两道防波堤,整个城镇瞬间化为乌有。日本学者畑村洋太郎的《预料“预料之外”——来自失败学的建议》(NHK出版社,2011)一书指出,东北三陆沿岸不少地区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人们心理上对防波堤的自信造成的。防波堤的存在,反而导致人们放松警惕,疏于防范。
(图片来自网络)

        是否适合在布满火山,经常地震的日本列岛兴建核电,本身就是一个疑问。前首相小泉纯一郎近年大力推动无核。在参观芬兰的核电废料处理站后,小泉表示,日本的环境根本不适合建立核电站,因为核电无法有效处理核废料,犹如没有装上厕所的大楼。此外,过去数年,日本中央防灾单位和历史考古学者合作,通过研究几千年前古书中有关地震和海啸的记载,发现日本全国各地不少设有核电厂的地区都无法应付类似3.11式的复合自然灾害。大自然的力量,远非人类可以想像!

小泉纯一郎公然与安倍唱反调吁实现日本无核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2018年2月,安倍在国会答辩时信心满满,称只要加强防止核事故的预防措施,政府就会批准重开核电站。3月,九州火山新燃岳爆发。有日本媒体引述地震专家指出,目前情况酷似1946年昭和南海大地震前夕,不能排除2019年日本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日本精英是否要等到再经历一次“想定外”的核灾,才会醒悟到日本依靠核电的危险性呢?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由作者供稿,原载于2018年3月11日作者在香港《明报》国际版的个人专栏《日本内望》)



责任编辑:徐沺 任婕
校对:陈俊婕 陈芷仪 王心妍

海外看世界
主编:赵全胜
执行主编:孙太一
关注我们
      《海外看世界》(简称《海看》)是一个以微信公众号、网站和其他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由海外华人学者(包括“海归”)为主组成的高端全球联动型多平台新媒体智库。“海看” 以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创立于1997年)为依托,以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为主,定期发布高水平的原创文章。
       学者投稿、合作洽谈请发邮件至:haiwaikanshijie@163.com。引用转载请注明“海外看世界”(微信公众号:haiwaikanshijie,二维码如下;网站:www.haiwaikanshijie.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