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奎博 | 台独势力的政治无知和鸵鸟心态 |【海外看世界】


黄奎博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副院长

       这几年,在校园偶见年轻的脸庞对于不喜听到的资讯露出嫌恶的表情。例如学生因为政治认同之故,不甚同意讲者对于政策或执政者(通常是绿营人士)基于事实的严格评论,所以面露不满。

       也曾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演讲中,当讲者提到,根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台湾和中国大陆被我方在法律上视为中华民国的两个地区,然后才有1990年代开始一连串制度化的两岸交流,台下就有极少数的学生一脸不悦。
    
        还有,当讲者提到台湾在欧洲唯一邦交梵谛冈的大使一直被称作“中国大使”,因为历史上中华民国和梵谛冈从1941年建立公使级关系、1959年建立大使级关系,从那时一直到现在,习惯上就是这样称呼。结果还是有极少数学生露出不屑的表情,状似不喜听到这样的事实。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不仅青年学生如此,相当比例的台湾人,可能都会如此。心理学家指出,人会倾向于接收自己较为认同的资讯,对不认同的资讯会刻意加以怀疑甚至排拒。而且人一旦听到反驳自己理解或主张的说法时,容易产生较强的防备心理。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德海(Alfred N. Whitehead)曾谓,“知识的终结不是因为无知,而是昧于无知”。当代大学是追求知识、培养就业技能的地方。师生浸淫在这知识殿堂、资讯宝库之中,应该要逐渐培养正确的求知态度,并对于不同立场抱持着开放的心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立场,但这立场不是用来排拒其他资讯和知识的。无知还不是那么可怕,昧于无知、昧于事实才可怕。

图片来自网络
        政治议题虽不一定有对错,但均应以事实作为判断的依归。如果相关评论或讲述已经有一定的事实为基础,而听的人却仍无意理解,仍片面听信特定政治威权的说法,摆出昧于事实的态度,那正是本文要提出警告之处。
    
        又如什么“天然独”、“天然统”,这些概念都是政治操作下的词汇,不值得认真讨论。我们对族群、土地的认同,几乎都是后天建立起来的。透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侪互动、自我学习与生活经验等等,我们逐渐建立或改变认同感。哪有什么政治认同是“天然”的?政治学教科书的“政治社会化”都白教了吗?我们越去汲取相关资讯和知识,了解这些政治语汇的背景、目的和所欲造成的影响,就越不会受到政治权威的操弄。
    
        再者,积极汲取资讯和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不致于轻易崇拜权威或随波逐流。英国诗人查普曼(George Chapman)便说,“无知是钦羡之母”。无论是过去国民党在两蒋时代的威权政治和李时代的“软性威权治理”,或者是现在民进党蔡英文任内“发夹弯”及“横柴入灶”式的公共治理,如果我们与这些领导人没有利害关系,则对于政治权威的钦羡,应会随着方方面面资讯和知识的汇入而降低。

        就怕无知甚或昧于无知让我们陷于对政治权威的钦羡之中,不思索政治权威及其论述的合理性与适当性,导致被政治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甚至弃守了我们自主思考的基底。你可以有嫌恶的表情,但不能因为嫌恶而拒绝倾听和思考。毕竟,你我嫌恶的“事实”,可能就是最该去了解的东西。
    
        总之,面对政治,我们不仅不能无知,更不能昧于无知。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由作者向《海外看世界》投稿,曾载于2018年1月10日《笔震》电子版)

责任编辑:徐沺
    校对:陈芷仪


海外看世界
主编:赵全胜
执行主编:孙太一
点击关注
      《海外看世界》是一个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载体,由海外华人学者(包括“海归”)为主,组成的高端全球联动型新媒体智库。“海看” 由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创立于1997年)为依托,以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为主,定期发布高水平的原创文章。查看历史推送:点屏幕最上方“海外看世界”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学者投稿、合作洽谈请发邮件至:haiwaikanshijie@163.com引用请注明“海外看世界”(微信公众号:haiwaikanshiji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