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 日本国立新泻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随着2月28日韩国军方与乐天就萨德部署用地正式签署换地协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明显提速,对此中国政府反复表示坚决反对。而中国民众则对以乐天为代表的韩国企业以及产品抵制,据报道有些地方乐天超市暂停营业,国家旅游局发出了赴韩旅游提示希望中国游客“慎重旅游目的地”,早些日子还有报道说韩国的演艺人员在华受到冷遇。尽管中国政府从没有公开说过对韩国同意部署萨德进行经济制裁,但这些被解读为至少是“非正式制裁”。



随着2月28日韩国军方与乐天就萨德部署用地正式签署换地协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明显提速,对此中国政府反复表示坚决反对。而中国民众则对以乐天为代表的韩国企业以及产品抵制,据报道有些地方乐天超市暂停营业,国家旅游局发出了赴韩旅游提示希望中国游客“慎重旅游目的地”,早些日子还有报道说韩国的演艺人员在华受到冷遇。尽管中国政府从没有公开说过对韩国同意部署萨德进行经济制裁,但这些被解读为至少是“非正式制裁”。
图片来自网络
考虑韩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对外经济关系是韩国经济重要支柱,中国一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在华有大量的韩国投资,同时2016年中国赴韩国游客800多万人次占其入境外国游客近一半,大多数中国媒体的评论都认为这些会对韩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然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似乎包括乐天在内的韩国企业对此没有显现出惊慌失措,而且韩国政府也强势表态采取法律措施应对中国。3月5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周亨焕当天发表声明,称针对中国对韩企的“歧视行为”要加强应对。韩国外长也表示如果中国违反WTO将会提出异议,此前韩国总理则表示“中国不会轻易采取经济制裁。一个核心的疑问在于,为什么同大多数中国人预期相悖,韩国并不担心中国的经济制裁呢?
“韩国经济依存中国论”的虚与实
尽管中国长期以来总体上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经济制裁的做法,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全球利益的不断增强,如何利用新获得经济力量来达到政治和外交目的自然就成为了中国决策者们考量的选项。不可否认,除了军事手段以外,经济制裁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惩罚性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外交手段今后在中国外交中仍然是很有魅力的选项。韩国作为中国的近邻,从贸易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多年来一直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韩国对中国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大约25%,比韩国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市场的美国和日本加起来还要多。韩国车,韩国化妆品,韩国艺人和电视剧,赴韩国旅游等在中国掀起的“韩流”加上媒体的大量报道都让“韩国经济依存中国论”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和固定。朴槿惠执政后采取积极的对华政策,2014年双方达成签署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共识等也被广泛解读为韩国在经济上高度依存中国带来的外交上“亲华”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事实证明好景不长,直到2015年上半年还被一些专家媒体称赞“中韩准结盟”在2015年下半年急转直下,首先是同日本就慰安妇问题达成“不可逆转的解决”,然后就是美韩同盟的强化以及萨德部署议题实质化,中韩关系也迅速冷却。韩国经济依存中国,因此韩国不敢冒犯中国,结果会带来其对外关系上“离美近中”的逻辑一定程度上让中国的对韩战略思考上陷入了简单化。而所有这些的逻辑基础就是“韩国经济依存中国论”,有必要对这个被广泛相信的认知的虚和实进行认真检讨。
双边贸易的统计来看,韩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的确很高,且明显高于其他亚洲国家(例如日本对中国出口占其出口总额17%)。然而,如果我们的注意力不仅仅浮在表面而是深究中韩贸易具体内容的话,就会得出很不一样的结论。一项研究表明,2010年韩国对中国出口当中75%为半成品(intermediate goods),主要运往中国的韩国企业进行再加工或者自装后出口到其他国家市场。而中国作为韩国产品的最终消费市场仅为韩国对中国出口的3%。6年多过去了,这种基本的格局似乎没有本质的变化。2016年,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所的一份研究表明韩国对中国出口中半成品仍然占78%左右。而这种以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出口到第三方市场(主要是欧美日)的模式并不会让韩国企业真正感受到中国的重要性,统计数据上的“依存”的“虚”掩盖了中韩经济关系的“实”。韩国企业的脑子里主要关注点仍然在最终市场的欧美日的动向,而不是作为“过路财神”的中国工厂。中韩之间的占绝大多数的半成品贸易具有不可视性,而那些“韩流”尽管具有高度可视性,但实际占据的经济份额很小。IMF的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进口额占据世界总额比重为12%,而日美韩等发达亚太经济体大约为37%,而且与这些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还不是世界主要的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国家。相反,韩国进口中国的商品中作为最终消费地的比重大于中国,这才会有韩国媒体会说要排斥中国货的说法。
韩国经济转型与“依存美国论”的抬头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在2004年成为韩国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投资地,双方经贸关系的基础在过去10多年里面主要建立在中韩经济互补性强上,即韩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组装再出口其他国家。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中韩经济互补性的合作基础正在逐步弱化。与很多中国人认为韩国把中国当成“财神”的认知不同,韩国似乎越来越把中国看成是经济上的对手。
首先,中国技术进步带来的出口产品升级让中韩在第三国出口市场形成竞争局面。同样作为依赖对外贸易强的经济,中韩出口结构相似。过去中韩之间技术差距很大,不形成竞争关系。但是过去10几年,例如在半导体,液晶显示屏等技术上中国企业突飞猛进。中国的华为,小米等手机和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上升,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出口方面中韩同样在第三国市场形成竞争局面。
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作为低端制造和简单组装的生产基地的吸引力减小。这些变化一方面意味着韩国要么进一步将相对更加高端的生产转移到中国,但是这意味着其国内就业的减少,要么转移生产到更加廉价的国家。我们目前看到韩国企业在越南,缅甸,印尼等国家的投资热潮就是例证。
第三,韩国政府担心经济过度依靠中国将会让韩国对中国经济和外交压力变得脆弱。韩国官民都认识到原有的中韩经贸结构具有不可持续性。这种认识不仅仅是来自于中国崛起的挑战,也是韩国必须尽快实现经济转型的反应。从长期来看,韩国必须真正转型高端制造业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同时重组国内产业。有趣的是这种担忧带来的结果是认识到美国对于韩国经济未来的重要性,而非中国的重要性。
图片来自网络
2007年,韩国政府力排国内反对浪潮同美国签署了韩美自由贸易协定,这实际上就反映了韩国为了改善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努力。世界经济论坛每年的全球竞争力排名,韩国与中国相差无几,2016-17年度韩国26,中国28。如果韩国在技术革新和国际竞争力上没有很大的提高,那么韩国不仅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而且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同样会处于劣势。
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韩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呢?历史的经验告诉韩国,同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基地美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将会有助于其实现上述目标。对中国扩大投资在韩国看来可能可以带来一些短期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帮助韩国经济转型,从发达经济体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上升的转型。深化与美国的关系,让美国企业进一步来韩国投资不仅能够让新技术尽快转移到韩国,同时将会有助于韩国的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升级,这会让韩国在亚洲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得到维持。因此,韩国对于TPP同样表示了积极的态度,这并非完全出于战略上跟随美国那么简单,而是韩国经济要升级转型必须紧密联系美国经济的内在需求的作用。与此同时,美国经济逐步恢复以及特朗普的减税和基建扩大的计划让美国作为韩国市场的魅力进一步强化。
可以预测,中国对于韩国经济来说仍然很重要,但也不能过度估计这种重要性。中韩经贸关系建立在传统意义上的互补性已经减弱,韩国企业在中国容易赚钱的经济兴奋将成为过去时。从中长期来说,韩国把经济转型和竞争力保持的重点会越来越放在美国,“韩国经济依存美国论”的看法可能会成为韩国的主流认知。对于中国来说,韩国不担心中国经济制裁告诉我们不是经济手段没用,而是这个手段还没有真正用得上,要用得上首先是中国经济必须尽快升级转型,尽快成为最终消费品的世界主要市场。
(本文内容不代表《海外看世界》的立场与观点)
责任编辑:徐沺
校对:陈俊婕、陈彤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