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看编辑部
嘉 宾
赵全胜 美国美利坚大学
朱志群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
庚 欣 香港凤凰卫视
朱建荣 日本东洋学园大学
金坚敏 日本富士通研究所
殷燕军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
蒲晓宇 美国内华达大学
贺 凯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张 云 日本国立新泻大学
邓中坚 台湾政治大学
刘国力 美国查尔斯顿学院
编者按
孙太一(执行主编)
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上台以来无论是口头上还是行动上都对奥巴马时期的政策全面排斥,这其中也包括奥巴马时期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几周前特朗普在亚洲行时提及了 “印太战略”这个并非全新的地缘政治战略。在特朗普政府的亚洲政策还并未明晰之时,这样的提法自然备受关注。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讲,它究竟会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国家产生怎样的影响?“印太战略”概念的历史,此次提出的背景与动机,以及其实质的意义又是什么?本期“海看快评”我们邀请了在美国的赵全胜、朱志群、刘国力、蒲晓宇,日本的朱建荣、张云、金坚敏、殷燕军,台湾的邓中坚,香港的庚欣,澳大利亚的贺凯等十一位教授、学者,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评论:
· “印太”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地缘政治概念,特朗普政府此刻宣扬这一概念有何考量?
· “印太”概念对中印、中日、中澳关系会有哪些影响?
· 地区一些国家如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为何其对华关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反复? 地区国家如何平衡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
· 如果有关国家大力推动“印太”理念的实施,中国应如何应对?
· 以美国和日本主导的“印太”战略会持久吗?
印太战略:理念、机制、与实施
赵全胜
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老话说:“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印太战略这个概念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是由美国总统的嘴里提出,这个分量就不同了。2017年11月特朗普的亚太行,留下的重要痕迹之一就是他明确提出了印太战略,包括了美国这一地区的三个重要伙伴,亦即第一抓手日本,同盟国澳大利亚,以及新兴大国印度。尽管这项战略的提出明言不针对第三方,但是剑指中国(也包括朝鲜)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战略的推出也激发了对美国继奥巴马亚太再平衡之后是否又出现了新的战略举措的讨论。
众所周知,理念的提出往往是美国外交政策新动向的前导,但具体实施则要看它有没有一系列的后续动作和相关机制的建立。迄今为止,除了特朗普和安倍在访问期间高调提出这一战略外,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美、日、印、澳四国局长级官员在马尼拉进行了一次圆桌会议,并没有看到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的设想。所谓组织机构,大则如G7、G20、APEC,小则如金砖国家年度会议、中日韩首脑峰会等等。因此,印太战略能够成型以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有无相应机制的建立,表现在是否会启动四国间的年度性多边会议,以及在什么层级上展开,是元首级峰会,还是中高层官员的圆桌讨论?
像这样的多边战略合作自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印太战略至少面临着三个主要障碍。第一,四个参与国对中国的利益关系,战略平衡,和依赖程度,都有很大的差距。通俗的讲,就是各有各的算盘。第二,如果印太战略采用安倍当年提出的“钻石同盟”的概念,用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阵营的话,这也不符合冷战后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今天的世界上,意识形态之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经济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化议程所取代。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继续推进以意识形态为指针的小型联盟是不合时宜的。第三,印太战略的实施和地区内现有的多边组织的关系也是值得商榷的,例如APEC、东亚峰会、东盟、上合组织等等。同时,也应该考虑地区内其他主要国家的反应,例如韩国,俄罗斯等。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印太战略作为一个存在已久,但又于新近由特朗普和安倍提出的设想,其未来走向还是一个未定之数。从中国的角度而言,当然要重视这个新动向,但也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各国对此的举措和反应。与此同时,中国可以继续按照既定外交方针,推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举措,积极而又稳妥地在全球治理和经济合作的国际大舞台上开疆扩土。在具体应对方面,中国也不妨故伎重演,采用其在化解南海冲突时所采取的“釜底抽薪”的战术,柴禾抽出来了,火自然就没有了。南海仲裁案之后,菲律宾态度的急剧转变已经证明了这一战术的成功。因此,在印太战略行进的过程中,若四国中的任何一国发生了变动,例如印度或澳大利亚,由主动变被动;佯或美国和日本在战略目标和做法上出现了重大分歧,都会使印太战略无法真正有所作为。
图片来自网络
印太战略的未知性
朱志群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系 教授
毫无疑问,特朗普我行我素,要推翻前任的很多政策,至少与前任的政策要有所区别。 他当然不想继承奥巴马的“再平衡”战略。 但“印太”究竟跟美国以往的政策有何不同? 要达到什么目的? 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印太”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由一些欧洲学者所提出,当时没有什么特殊的战略含义。 但是,当美国国务卿蒂勒森今年10月18日在CSIS演讲中代表官方首次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时,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这是针对中国的。 因为蒂勒森的演讲主题是美印关系,他当时褒扬印度,批贬中国,所以理所当然人们认为“印太”的主要意图是美国抬高和拉拢印度来对抗中国。但是实际上美国还没有一套清晰的所谓“印太”战略蓝图,目前还停留在空谈阶段。
其实“印太”和“再平衡”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反映了美国在思索如何应对亚太格局的新变化, 特别是中国的迅速崛起。 所以不能简单用对中国是善意还是恶意来形容它。 说美国要通过“再平衡”或是“印太”战略来围堵中国可能夸大其词了。 谁能堵住和逆转中美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 任凭外边风吹浪打,中国还是要有信心,搞好内部事务,同时致力于发展中美关系和睦邻关系。
亚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都面临一个亚太双重领导的格局: 美国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中国是最大的经贸伙伴,两者缺一不可。 这些国家有时候在中美之间摇摆也是正常的,因为它们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个新局面。 这个过程对曾经是亚洲经济龙头老大的日本尤为困难。 至于印度,最需要的是发展并开发其潜力, 卷入不必要的战略竞争是不明智的。
图片来自网络
特朗普不会看重“印太战略”
庚 欣
香港凤凰卫视 评论员
“印太战略”提出后,人们都从特朗普在各种场合的表态中注意到他似乎并不重视这个战略。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印太战略”并不符合特朗普的心意。
首先,“印太战略”的核心是“价值观外交”的构想。它以“自由开放”为定义,这虽然是美国的理念,但美国尤其特朗普更重视的是“现实利益”,而不是这些“意识形态”挂帅的虚幻形式。
其次,“印太战略”说到底还是“小圈子外交”的构想。这也是特朗普不喜欢的构想,从他上台至今,他一直批评北约、美日、美韩同盟以及TPP等,并退出TPP,就是表示不认同这类模式。特朗普希望以美国为中心,放射性地与所有国家发展双边关系,并以“美国优先”为原则建立一些新的“特朗普式”秩序规则等,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
当然,特朗普可能一直就不喜欢什么“战略”,他关注的重点是“利益”。
印太战略和美国立场
朱建荣
日本东洋学园大学 教授
特朗普访问东亚,多次提到印太愿景,严格地说,他没有使用“印太战略”这一措辞。但据了解,他出访之前,美国官方确实制定过印太战略,而在出访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从其修正过程可以了解到特朗普政权关于印太的一些想法和内部分歧,通过验证也可以找到一些对应办法。
从几个不公开的渠道了解到,今年10月,特朗普政权召开了首次有关东亚问题的国家安全会议(NSC),蒂勒森国务卿、马蒂斯国防部长,和其他政府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确定了“印太战略”的提法,及其一些具体措施。日本政府很快获悉此决定,很期待着特朗普在访日期间公开发表这一战略。
所谓”印太战略”,一开始就有日本的踪影,安倍首相多次提出过钻石联盟等类似的构想,并鼓动美国牵头提出。日本盘算着以此战略拉拢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来牵制中国,但自己又不愿当头,以避免中国把主要压力对准日本。而如果特朗普在访日期间发表这一战略,日本既可以把美国推在前面,又可以显示日美的紧密关系。
但没料到,在东京,安倍主动提到了印太战略,而特朗普只说了印太愿景,日方内心颇感失望,但还存一丝希望,期待特朗普在越南岘港APEC会议上会正式提出这一战略。可是期待再次落空,并转为深层次失望。因为特朗普非但没有提该战略,而且在提及印太愿景时只谈经济合作,还表示不拒绝中国参加。据说,日本政府内部对特朗普的这一变化受到冲击很大,虽然没有公开表露出来,但之后日本当局对特朗普访问东亚很少再提及,尽量淡化。
从日方消息灵通人士方面了解到,他们分析特朗普这一变化,一是由于其出访期间美国国内发生一系列事件,如通俄门问题进一步发酵,州长选举失利等,使特朗普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国内问题,因而对印太问题立场有所退缩。另一因素,也许为最重要因素,是因为特朗普在访华之前已经与中国就2500亿美元经贸交易达成协议,从而不愿过分刺激中国。据说蒂拉森国务卿等仍主张按NSC决定提出印太战略,但特朗普总统在出访前决定修改措辞。
从这一过程可以知道,特朗普总统最重视的还是“美国第一”的经济利益,总统与各政府部门之间有矛盾分歧,而总统权力使之主导了印太构想。因此评估,这次习特会谈及各项协议对特朗普政权影响很大,确实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但又要看到,美国国务院及其他政府部门对华警戒遏制的基本立场有延续性,不会马上改变,在总统回国后又在中国是否市场经济体制等问题上向我发难。而特本人又有多变的特点,今后观察与对应仍不能松懈。
总的来说,现在的印太愿景提法及美国立场及各国各怀鬼胎,难以马上成气候。日本怕单家突出,正找台阶下。河野外相最近表示,印太构想不是针对中国,可与一带一路对接。特朗普明年想赢得中期选举,至少不大败,还是想从中方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不愿因无实利的印太战略问题过份得罪中国。中国应用好这一相对平稳的有限时机,稳住美国,分化其他各国,并主动提出化解之又高于此的构想,经济主导,涉及外交安全领域,比如共同巡航海上贸易通道等,着眼于塑造长远新秩序。
图片来自网络
日美间的“印太”概念差异明显
金坚敏
日本富士通研究所 研究员
近几个月来日本学者和媒体提及美国特朗普新政府的亚洲政策作时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词是“印太战略”。
从日本的角度看,安倍首相在2016年8月召开的“非洲开发会议”(TICAD)上提出了“自由开放的亚太战略”( Free and Open India and Pacific Strategy)。 由于此战略以“自由”、“民主”、“市场”等西方价值观作为理念,尽管日本政府并没有明确,但日本媒体及部分学者把这个“印太战略”解读为抗衡中国在印太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形成了“印太战略”vs “一带一路战略”的态势。提出此印太构想后,日本在不同的外交场合推销和推动其战略的落实,特别是期待日美牵头共同推动“印太战略”的实施,并联合印度、澳大利亚作为核心成员把次战略提升为印太地区合作的框架。日本方面特别期待特朗普总统能在11月访问亚洲期间正式提出作为美国新亚洲政策:“印太战略”。
近几个月来,美国政府官员、学者、媒体等提及“印太”( Indo-Pacific)作为一个区域的机会在增加。但是,还没有看到美国政府作为多边区域战略正式提出“印太战略”。美国国务卿蒂勒森于10月18日在美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有关美印关系的讲话中提到了“印太”概念,也提到以“自由”、“民主”、“市场”等价值观在亚太地区构建美印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蒂勒森也对中国的一些政策及做法提出了批评。由此,部分日本媒体及学者就解读为美国特朗普总统会在访问亚洲期间正式提出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印太战略”。但是,特朗普总统在APEC的演讲中尽管提及了“印太”区域概念,并用“自由开放的印太远景”(vision for 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说明该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特朗普不仅没有提及作为区域政策的“印太战略”,更是强调“美国优先”的政策及愿意签署“双边”而不是“多边”的贸易协定等意向。有日本媒体评论认为特朗普曲解了“印太战略”的用意,而且对其喜用“双边”、讨厌“多边”的思维难以理解。
确实,特朗普自选举开始一直到就职以后,就高举“美国优先”的方针,在对外政策中以美国利益为优先而避免空谈意识形态。因此,美日间有关“印太”概念存在明确差异易于理解。美国政府内尽管会有不同声音,但是会否形成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印太”地缘战略还有待观察。
“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
殷燕军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 教授
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亚洲五国,并与日本共同提出“印太战略构想”。其实,安倍才是“印太战略”的始作俑者,在今年夏季中印边境发生冲突事件前后,安倍看准机会抛售“印太战略”概念,力劝美印等接受来制衡中国。很多分析家都指出美日加印澳等的“印太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意味。
美日地位不同,对华政策的偏重点不同,因此对“印太战略”的倚重和重视程度也明显不同。
在特朗普对亚洲政策中,当然有牵制中国的浓重内容,但与安倍的对华立足点不同。特朗普更侧重东北亚朝核问题及贸易问题,通过访华,习特在这两点上达成共识或一定程度的妥协。在武力解决朝核存在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倚重中国,寻找其他可能的突破。在“美国第一”与“不搞意识形态对抗”方针的指导下,对中国也是以现实经济利益与现实外交为中心。因此印太战略不过是美国用来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之一,对抗“一带一路”未必能成功。
而安倍的外交路数就大不相同了,再次执政五年多来,始终重视“价值观外交”的安倍热衷于拼凑“对华包围圈”或遏制中国的同盟。然而收效甚微,日本精英层日益焦虑,清楚中国复兴不可阻挡,但如外相河野太郎对中国的”大国举止”提出质疑一样,日本人不愿接受自身衰退和中国快速崛起的现实,期望迟滞这一进程。日本外交已失去过去“两条腿走路”(在中美关系中扮演桥梁)能力之时,要遏制中国只得倚重美国。特朗普访日期间,安倍突出日美关系的“牢不可破”关系,通过日本媒体把日美共同面对“中国威胁”作为主调。然而,特朗普对此似乎并不热心,甚至把其亚洲外交重点放在了与中国的双边交易上。特朗普在日本的不少表现令人许多日本人大失所望,甚至感觉美国“靠不住”。日本人最担心的,莫过于中美之间达成不利于日本的交易或妥协。此间多数外交人士及专家都在强调或劝告美国不要放弃“领导地位”,担忧中美达成损害日本利益的协议。那样日本有被彻底边缘化的危险。在朝核问题上日本坚持“最大压力”使朝鲜屈服,通过推翻现政权,期待低成本解决日朝问题(侵略补偿与诱拐日本人)的目的。而贸易矛盾在日美间同样是结构性利益冲突结点。
中国最高领导人访美后,安倍不得不“紧跟形势”,表示对“一带一路”合作态度,但是不忘加入某些私货,反复强调所谓“公正,透明,法制”等前提条件,实际上是在反复提醒美国及其他越来越靠向中国路线的国家“警惕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存在“不公”,存在问题,以牵制一带一路的更大发展 。
在对华政策上,用同床异梦来形容美日两国并不为过,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安倍被迫部分调整外交政策,既要死死拉住美国来牵制中国,又得防止被美国“抛弃”,全力避免美国与中国间可能的“越顶外交”而受到孤立,重现“尼克松冲击”的噩梦。参与“一带一路”日本虽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但主要是为了乘上中国对外扩展战略的快车。这既可得到实惠,又能相对抵消中国巨大影响。因此,中国对这类伙伴也要留一手,认清楚。
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印太战略的实与虚
蒲晓宇
美国内华达大学 助理教授
特朗普政府最近高调推出所谓“印太战略”。这一战略概念有实有虚,引起各方关注。从实际政策走向来看,这个概念可能成为特朗普政府未来亚洲安全战略的一个基础概念,是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更新和翻版。 用“印太”取代“亚太”,凸显了印度和印度洋在区域安全秩序中的地位,有平衡中国的色彩。同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的外交部门开启了多边磋商机制,使得印太战略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
印太战略本身也有务虚的一面。把一个地缘概念放大或缩小,以突显某种国际战略意图,这并非特朗普政府首创。比如,巴西政府一段时期强调巴西是南美国家而不是拉美国家,就是为了更加突显巴西在区域的优势地位(南美范围更小,不包括墨西哥)。但这种概念上的调整,往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虽然美、日、澳、印这四个国家都不希望看到中国成为亚洲新霸主,但这些国家对于自己要建立什么秩序并没有统一意见。虽然美国和澳大利亚常常强调要构建“规则为基础的秩序”,但是对于“什么样的规则”和“要建立何种秩序”,相关国家并没有统一意见。 另外,印太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制衡中国的战略框架,因为相关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对华政策。比如,印度虽然会继续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安全合作,但基于印度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印度不会愿意充当美国制衡中国的工具,美印关系很难达到军事同盟的水平。其实,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希望同时维持与中国和美国的良好关系。
中国将是决定印太战略成败的关键
贺凯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副教授
如果中印关系持续恶化,印度有可能会选择放弃不结盟政策,与美日澳深化军事合作 ,甚至正式结盟。如果中美关系持续恶化,美国也可能破釜沉舟, 不惜重金武装印度,扶持日本和澳大利亚,以制衡中国。如果中国与周边国家矛盾四起,成为地区的“众矢之的,”“印太战略”也将成为地区国家“制衡威胁”的工具。
中国今后的外交环境将继续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保证不与多于两个地区大国同时陷入外交危机,将是中国应付“印太战略”的关键。
印太战略的演变和未来
张云
日本国立新泻大学 副教授
日本是“印太战略”始创者,源于安倍晋三2006年第一次执政后提出的“价值观外交”,其机制建设则重点放在日美印澳四个民主国合作,但过去十年证明这个构想似乎“只开花不结果”,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印太战略”根基不牢。
特朗普政府执政后一直没有提出一个比较成型的亚洲战略,“印太战略”可以被认为是用一个看上去吸引眼球的图标式口号来代替一个认真思考的亚洲战略。
特朗普“美国第一”的内政优先的政治日程设定,政治任命的高级外交官员大多尚未到位的“人事赤字”,以及其反自由贸易协定的态度意味着缺乏经济粘合剂,该战略可持续性值得怀疑,等到特朗普下台的时候可能就被忘记。
川普的印太战略--旧瓶无新酒
邓中坚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 特聘教授
“印太战略”其实和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无差异,不过后者更为完整,具有很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针对中国。在奥巴马再平衡战略的三大部分包括外交、军事、经济,在外交战线方面,他们很机敏地划定“亚太区域”的范围西从印度次大陆一直向东延伸到美洲大陆,跨越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更重要的是这项战略的核心是经济方面,也就是达成泛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为了战略的考量,奥巴马政府在TPP谈判中特别有让利的政策作为,例如,奥巴马对于越南和马来西亚违反人权和人道主义的部分仍然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予追究,以利最后协定的签署。
众所周知,川普完全以商人之姿,只想谈判获利,根本无策略可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川普的印太战略若还能一提的只剩下外交和军事两条战线。然而,在外交战线方面现在与越南、缅甸、和菲律宾方面的外交进展可是“得而复失”,在印度、澳洲等方面勉强仍维持平盘。在军事方面,看得到的进展是川普授权定期进行“航行自由的行动”,但是任务的繁重造成神盾级驱逐舰的接连撞船事件,使得美军的威望和战力受到质疑。最严重的是在经济战线上,川普退出了核心部分的TPP,使得其信用受到亚太国家普遍的担忧和质疑。总体而言,印太战略是一个“空心大佬官”,无论如何装扮都是虚有其表。
不可忽视的是,国务院许多重要的职位并未补实(包括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再加上蒂勒森国务卿要大幅削减高阶资深的职位,这使得国务院人心惶惶。欠缺资深关键的外交官和士气的受挫,印太战略的执行更是令人怀疑。
相对的,晚近中国在东北亚颇有进展。日本工商企业界近来在安倍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新契机。首先,日本经济界最大组织-经济团体连合会会长榊原定征和日本商工会议所主席三村明夫、日中经济协会会长宗冈正二率领的250名日本各大商社、企业负责人组成的超大型访问团于十一月下旬访问中国。宗冈则向李克强递交一份《建议书》,关于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日本经济界看出“一带一路”对彼此都有利的双赢合作前景。接着在十二月初,日本和中国大陆主要企业高层在东京召开“日中CEO峰会”,且安倍首相也出席致词,会议的焦点仍然是“一带一路”。而韩国方面,文在寅总统平衡外交的三项原则使得中韩两国的关系得以解冻,十二月中旬他到中国的访问势必会进一步改善彼此的关系。
总之,中国的成功在于勇于担当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继续深化经济改革,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全球市场经济的道路。
图片来自网络
“印太战略”面临的三大挑战
刘国力
查尔斯顿学院政治学系 教授
特朗普总统最近提出的“印太战略”的核心是要保持开放的和自由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印太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印太战略和特朗普总统的“美国第一”的政策有冲突。“美国第一”有严重的保护主义色彩。在华盛顿强调贸易保护和美国利益优先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利益的情况下,美国要和印太地区国家加强合作的难度比过去更大了。美国不仅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大国的矛盾加剧,而且同日本等传统盟国之间的摩擦也在增加。
第二,华盛顿、东京和新德里等地有一部分人想把“印太战略”当成制衡中国崛起的一个工具。但是,任何围堵制衡中国的措施都可能造成违背“开放和自由的印度洋和太平洋”这一亚太战略总目标的结果。制衡中国不仅会遭到来自北京的强烈反对,而且在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内部也会引起反弹。因为各国内部愿意和中国发展平等互利关系的人们的呼声日益超过想与中国搞对抗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第三,印太战略缺乏理论基础和政治支撑。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遏制苏联的战略有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和高度的政治共识。相比之下,印太战略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各执己见。没有一个理论能够令人信服地把印太战略说清楚。各国内部对印太战略没有政治共识。特别是美国内部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在外交和内政上尖锐对立。华盛顿本身就印太战略就不能形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印太战略要想从一个抽象概念变成行之有效的战略和政策必然会步履维艰。
其实,保持开放和自由的印度洋和太平洋这一想法是有积极因素的。如果特朗普总统能够调整政策,减少保护主义,美国有可能和印太地区各国发展更加紧密的关系。关键是要调整心态,加强合作,减少对抗。
责任编辑:徐沺
校对:陈俊婕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