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元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助理教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博士)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12月18日公布了美国《国家安全报告》。这是一份纲领性文件,它预示着特朗普的国家安全政策框架基本确立。虽然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实践依然有待观察,但是这份报告的产生已为特朗普政府的大战略指明了基本方向。
让中国读者关注最多的无疑是特朗普将中国定义为战略对手。特朗普开宗明义地指出,当今美国在世界的成就并非必然也非意外,美国在历史上曾与包括德国、苏联等大国进行过漫长的竞争,最终凭借其实力捍卫了美国的安全与荣耀。当前的世界在特朗普看来依然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威胁的世界,他尤其强调中国正试图“替代”(displace)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地位,扩大其国家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试图以其自身的偏好重塑区域秩序,而中国的一切优势却主要得益于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获取的种种有助于社会控制和军工业现代化的数据和知识。美国因此亟需改变其传统的以合作为优先手段的政策,转而采取加强区域盟友和曾强军事力量的竞争策略。
图片来自网络
上述特朗普报告中的基本要素不禁使人联想到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态度的转变。1946年冬乔治·凯南的一封“长电”首次开诚布公地将美苏在战后合作的困难归咎于苏联本身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此后出现的一份专为哈里·杜鲁门准备的“克利福德报告”(the Clifford Report)虽然淡化了凯南报告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尽管凯南也参与了该报告的起草工作),但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美国强化自身军事力量的必要性。杜鲁门任期后期推出的NSC-68文件则重提美苏间的意识形态对立,该文件甚至设定了与苏联军事较量的时间表。以上文件构成了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时过境迁,当历史学家在讨论“遏制战略”的形成时,常倾向将其归咎于苏联扩张的咄咄逼人,美国在战后欧洲推广民主制度的热情,或是美苏难以逃避的“安全困境”。然而,无论历史学家对遏制战略的成因如何检讨,当代的美国战略家们几乎一致认为“遏制战略”是必须避免的对华策略。中国方面更是将“遏制战略”视作洪水猛兽。不少分析家认为其代表着所谓“冷战思维”的死灰复燃且不利于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另一些学者则避谈美国对华可能产生的“遏制”意图,认为对这一概念的公开讨论会定会加深中美双方的互相猜忌。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原则性转变正迫使人们正视“遏制”这一概念。“遏制”之所以灰暗,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通常把它作为冷战的长期性和冲突性的代名词。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和中美矛盾日益突出,“遏制”也精炼地表达出了国人对美国方面的顾虑。然而,正如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并不必然导致战争一样,“遏制”也并不必然导致中美关系恶化至意识形态高度对立,军备竞赛此起彼伏,和对外干预连绵不断的冷战状态。与“遏制”相似的一个更具学理性的表述“制衡”(balancing)早已成为学术界通用的概念——尽管学者们对它同样缺乏精确的定义。人们之所以避而不谈“遏制”或是仅用该概念来描绘美国对华的负面意图,恐怕是因为该概念背负了过多的历史负担。
图片来自网络
同理,即便说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已然呈现出了类似于冷战时期的遏制政策原则的雏形,中美关系也难以回归到冷战时期内的美苏间的长期对抗状态。在建交以来的近四十年间,中美已在包括人文科技交流和经贸往来等诸多领域建立起深刻和广泛的联系。虽然在利益的分配上双方开始发生摩擦,尤其是安全领域间的零和竞争日益突出,确保双方在非零和博弈的领域内发展共同利益已然是双方领导人的共识。即便是从最悲观的角度设想中美之间在南海东海的战略矛盾继续加深,甚至是美国开始插手干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美领导人依然具有足够的动机来扩大非安全领域的共同利益。此外,保持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与美国保持地区和全球性的影响力无论在逻辑和实践上都并不矛盾。从逻辑上,美国的影响力需要区域盟友的支持与配合,而作为中小国家的美国盟友们一方面希望享受中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不愿与中国进行充满风险的军事对抗。从实践的角度说,美国虽然对中国实力的增长充满顾虑,但并不愿与一个具有核打击能力的中国发生任何规模的军事冲突——正如在冷战期间不愿与苏联发生冲突一样。正因为如此,管理中国同周边国家尤其是美国盟友的利益冲突亦符合美国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更何况中国也并不是美国唯一的战略对手。在伊朗和朝鲜核问题上中美的安全合作依然存在可观的前景,这也为中美在二十一世纪的和平共处创造了重要的机遇。
一言以蔽之,美国在冷战期间对苏联实行的“遏制战略”,以及该战略与特朗普的国家安全报告中存在的某些原则上的相似性,都不足以让人相信未来的中美关系将重复美苏对抗的历史。当然,这并不意味中美关系中的矛盾可以自动化解。中美两国的政治精英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在充分沟通和理解彼此意图的基础上增进互信并努力创造合作条件。
(本文由作者向《海外看世界》投稿,为原创全球首发。文字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徐沺 校对:陈俊婕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