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慎 | 对话起点:两岸是制度之争 |【海外看世界】


作者:何思慎  台湾辅仁大学日文系教授


    日前,台南市教育局宣称,将提供一份重新说明《开罗宣言》的高中补充教材。此乃民进党政府企图推动“文化台独”,灌输青年学子意识形态的又一章。
    
    回顾民进党执政时期,如2001年陈水扁主政时期,将明朝之后的中国史改列至世界史,虽然因立法院反弹而一度暂停,但在2005年又以“暂行课程纲要”重新推动。2004 年,民进党政府再度修订高中历史课纲,将台湾史独立成册并列为第一册,民国34年以前的中华民国史则列为中国史,民国34年之后的部分列入台湾史。
    
    在2007年,民进党政府又再推动“教科书不当用词检核计划”,对高中、国中及国小教科书进行检核,将“国父、国画、国字、国剧、古人、水平、中日(甲午)战争、两岸、台湾地区”…等词列为不适合用词,要求改为“孙中山、中国水墨画、中国文字、中国京剧、中国古人、水准、日治、清日战争、两国、我国(或台湾)”等词。
        
图片来自网络
    而在十二年国教的国文新课纲中,民进党政府重新翻案,将文言文占比大减为35%至45%,社会科新课纲则不提《开罗宣言》、《中日和约》或《旧金山和约》等,并将中国史置于东亚史的脉络讨论。民进党政府透过这些手法,企图透过教育,将两岸为“一边一国”的台独意识型态,灌输给青年学子。
    
    换言之,台湾青年学子并非是“天然独”,而是在此一过程中被型塑而成,导致台湾青年学子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不足,此亦为两岸经过30年的长期交流发展,在经贸、文化交流上有卓越的成果,但从政治的现实面来看,却未能化解矛盾,反而出现“身越近、心越远”僵局的原因。
    
    两岸的青年,掌握了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然而,根据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在2017年4月所发布的民调显示,39岁以下的台湾青年,回答自己“不是中国人”的比例,明显高于40岁以上者,其中又以20到29岁的台湾青年占64%的比例为最高,30到39岁者占54.3%其次。即使是加上台湾人与中国人交迭认同的提示,20至29岁的受访者,以及30至39岁的受访者,仍然各有45.4%及34.5%的比例,回答自己“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青年将两岸关系视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将中国大陆视为外国,虽然愿意友好交流,但不管如何交流,都被视为是与“外国”间的交流。两岸若未能在短时间内积极解决青年认同出现的质变问题,未来当这些青年成为台湾的多数甚至是全部的时候,恐为两岸未来的和平发展增添困难与阻碍。
    
    两岸之间,是“制度”之争,而非两国之争。建议两岸应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主张出发,找寻新的对话基础与接点。近年来,中国大陆提出“中国梦”,但在百年之前,国父孙中山先生,早已提出了强国梦。当时,在国父手着的《孙文学说》、《建国大纲》、《建国方略》及《实业计划》等的强国富民大计中,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就是希望国家能早日脱离帝国主义的压迫,创建自由、民主、均富、和谐的国家,迈向繁荣安康,跻身世界民主先进国家的行列。如此“强国梦”,正是两岸应寻求的共同基础。
    
    匡正文化台独,弥平两岸的认同鸿沟,并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强国梦”愿景上,一同寻求两岸对话的共同基础,是未来两岸应共同努力的方向。期许两岸能拥有更多的相互理解、对话与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一同开创中华民族的崭新未来!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曾载于2017年11月6日《中时电子报》,此为作者向“海看”投稿,在微信平台首发。)
责任编辑:徐沺
校对:陈俊婕、陈彤



海外看世界
主编:赵全胜
执行主编:孙太一
编辑团队:陈俊婕 徐沺 陈彤
关注我们
      《海外看世界》(简称《海看》)是一个以微信公众号、网站和其他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由海外华人学者(包括“海归”)为主组成的高端全球联动型多平台新媒体智库。“海看” 以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创立于1997年)为依托,以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为主,定期发布高水平的原创文章。
       学者投稿、合作洽谈请发邮件至:haiwaikanshijie@163.com。引用转载请注明“海外看世界”(微信公众号:haiwaikanshijie,二维码如下;网站:www.haiwaikanshijie.com)。

Comments